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式下,包括新发展、新需求、新理念等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比较国内外农业发展,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分别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生态农业实际上关乎生活方方面面,同时生态农业应该是把太阳光转变们幸福、健康生活产业,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为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式下,包括新发展、新需求、新理念等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比较国内外农业发展,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分别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生态农业实际上关乎生活方方面面,同时生态农业应该是把太阳光转变们幸福、健康生活产业,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为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当今时代下,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挑战,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冰川不断融化,环境的加速恶化引起的人们的关注。2019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提倡在未来10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5%,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极端的气候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潜在风险,常规的农业生产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环境恶化除对农业产量构成风险外,对农产品质量而言也是极大的威胁。
新形势下,农业不再只是解决人们温饱问题,转而对健康产品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前对大多数人而言需要解决的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吃得好问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可支配收人随之增加,人们更愿意追求优质、安全、高营养的农产品[1]。习总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强烈,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农业形态。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常被定义为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为人类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部门。然而1996年加拿大农学家Claude D.Caldwell等对农业进行了重新定义, 他们认为“农业是把太阳光转变们幸福、健康生活的科学、艺术、学和社会学 (Agriculture is the science, art, politics and sociology of changing sunlight into happy, healthy people)[2],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的重新思考。人民在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后不断增长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健康的需求是美好生活的根本需求。然而,近年来化肥农药连创新高,相比粮食产量无明显增加,化肥利用率低、农药滥用等致使农产品大量农药化肥残留,不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好在国家出台“两减”政策(减农药、减化肥),正是应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是顺应人们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具有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然而我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耕地资源的7%,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4%,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这种人口与资源配比的不平衡,导致我国2/3的人口生存资源极度缺乏[3]。究其根本,还是我国人口多。加之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等因素,占据大量农田,农村也有大量农田抛荒,致使我们耕地急剧减少,这是我们国家不得不面来临的一个问题。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国家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了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农业生产。在全球化环境下,国家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人民更加注重粮食健康。
这样的背景下,致使我国农业发展急剧不平衡,不同省份之间,地区之间农业发展差距较大,这很大分部与我国的耕地资源分布及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有关,我国目前的基本耕地资源情况是北方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大量的黑土地,而南方虽雨水充沛,但土地多瘦弱,西北地区有大量土地,但是水资源稀缺等等。
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多样,多种农业生产形式并存。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存在一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机械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及山地农业杂糅等现象,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农业生产优势模式。出现这些现象不仅与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均有关,还与从事农业生产者的素质、经济、社会等密切相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文化程度为小学和文盲、半文盲的占43.4%,初中文化程度占48.4%,高中或中专占7.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底下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业机械化呼声较早,然而虽然有些进步,与国际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土地政策决定了普通农户没有较大的耕地用于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优势就不能完全得到发挥,加之我国耕地环境多样,多以小型农业机械生产为主。在农业机械生产上,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在增长,但对该项技术的研发力度还不够,且其研发主体分散,农业机械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稳定发展程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4] 。
农业品牌意识薄弱[5]。“特色”农业何止千个,然而这样的“特色”却鲜为人知。并且“特色”存在被泛化的现象,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同时缺少农业生产规划等等。
与国内相比,发达国家从事农业有高额的补贴,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农业收益的很大部分来自农业补贴。据WTO公布的数据,目前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农业补贴强度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农业补贴政策有不降反增趋势。
国外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代表有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它们有的土地用于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拥有精密的农业机械生产技术,可以用很少是人力生产出远高于国内食用的粮食。日本则不同,农业精耕细作,主要通过生物手段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但其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在于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等等[6]。给我国的借鉴意义在于,不要一味追求机械化、规模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区情况发展符合实情的农业。
农民素质较高,以美国为例,美国农场主通常是大学生、硕士、甚至是博士,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注重区域化、产业化生产等,借助于各类家庭农场、联合企业以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7]。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结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产品上产环节上质量与收益悬殊情况。
加拿大农学家Claude D.Caldwell等认为,农业是把太阳光转变们幸福、健康生活的科学、艺术、学和社会学。农产不仅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还通过产品质量影响人们幸福感、身体健康、粮食安全,上升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态农业就是满足人们幸福、健康生活的农业生产模式。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重心之一,粮食安全又可以从粮食产品安全与粮食供应安全上去理解。1845年至1850年5年间,爱尔兰因为马铃薯晚疫病爆发大饥荒,造成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流失[8]。粮食产品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而生态农业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解决粮食生产过程的病虫草害,保证粮食稳产。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农产品大量的进出口,分担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负担。然而,国家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在重大利益面前,国家之间的信义是不可靠的,我国的种业振兴,和一些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保护都是同样的目的。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近几十年来,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施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人们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要求,生态健康的农产品符合人们预期,同时有利于出口创汇增收等等。
骆世明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9]。生态农业应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管理等成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学于乡村是连接农民、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桥梁[10]。
生态农于当今,是连接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与决策者的桥梁。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同时关乎人民生活健康幸福,社会稳定。生态农业是利用依托生态环境,借用生态学原理生产出人们幸福、健康生活的农产品的产业。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构建出了不同的稻田种养技术, 如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鳖、稻鸭等种养技术[11]。 其中以稻田养鱼、养鸭最为常见,并且具有很多优势。稻田养鱼、养鸭在早晨觅食的时候会碰撞秸秆,这有利于露水掉落,田间湿度降低,减少病害发生。养鱼、养鸭还可以吃害虫、杂草,减少农药的施用。鱼、鸭通过摆动泥土,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甲烷的排放。此外鸭粪、鱼粪还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施用。水稻收获是,除了收获高质量稻谷、还有美味的稻花鱼,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是很典型,且非常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值得提倡的生态农业模式。
中南方出现了以广西恭城、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为代表的“猪-沼-果”模式[12]。这种模式的猪场排泄物一般必须经干捡粪和固液分离后,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将其运输至果园、草地、菜地、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或追肥。污水则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猪场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等,沼液则通过专门管道或车辆运输至消纳地进行消纳。通过这种模式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被种植物完全吸收利用,不会对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决了种植园的有机肥来源问题,养猪场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达到变废为宝、环保生态的目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农业的间套作模式是我们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间作套种实质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其中包含了生态农业原理,间套作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能对病虫害起到相互制约作用,同时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具有相互供给等作用,有利于养分平衡,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
林下养鸡可减少林区病虫害的发生率,有利于林木草地生长,增加果实重量和产量,提高禽蛋和肉的品质,鸡粪可以改良土壤的性状等,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但是鸡喜欢集中觅食,容易对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造成践踏,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林下养鸡应注重养殖密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促使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整个社会更加注重各种环境治理,生态环保观念渐入人心,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生态环境。
人才方面。生态农业发展需以先进科学技术了理论为依托,科技理论依赖于专业人才,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关注人力资源引进[15]。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公民整体的素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顶尖人才仍然欠缺,同时,愿意从事农业的人才甚为,人才方面还希望国家出台更多人才鼓励政策。
需求方面。发展有机、绿色的生态农业是满足新时代消费者追求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1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资金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国家越发关注“三农”的发展,国家大量资金与政策向农业倾斜,同时很多企业纷纷向农业转型,生态农业迎来发展的契机。
从2004年至2021年间,中央连续18年不间断发布惠及“三农”的一号文件,足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包括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安博电竞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