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成员、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建设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湘潭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5年至2020年。
现代农业属于多功能高效益、高度科技依存型、生态环境友好型、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商品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化等六个明显特征。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潮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农业功能定位从保障温饱转向追求效益、突出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科技与资本驱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提高价格和增加补贴两个“天花板”在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在身等三大约束,需要破解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等四大难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形成了黑龙江劳动节约型、浙江土地节约型、河南土地与劳动力节约并重型、四川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型、甘肃水资源节约型、天津全要素集约型等六种典型模式。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省委1号文件明确要求:走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安全高效、低碳环保、竞争有力、发展可持续的“两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湘潭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农村是基础和支撑。近年湘潭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是现代化中的“短板”和“慢变量”,更是“基础变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离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湘潭农业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湘潭要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中的“短板”,打造湖南现代农业的“提升板”,必须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两型”现代农业。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全国第3个、全省第2个吨粮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全省第1个农村达小康市。2014年,全市耕地总面积177.39万亩,农作物总产量达到338.91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43.6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217.6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3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92元。2014年与2005年相比较,湘潭农业发生明显改观。
有效灌溉面积由145.44万亩增加到168.6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率由81.99%提高到95.09%,提高13.1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由161.28万千瓦增加到276.84万千瓦,增长71.65%,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由0.76千瓦/亩增加到1.56千瓦/亩,提高104.63%;农村人均用电量由151.25千瓦时增加到306.15千瓦时,翻了一番。
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由1.31吨/亩增加到1.91吨/亩,提高45.8%;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由94.93亿元和56.61亿元增加到217.65亿和132亿元,均增长2倍多;劳均农业增加值由7143元增加到17929元,增长率达151%。
农作物总产量由276.79万吨增加到338.91万吨,提高2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由38.23万吨增加到43.62万吨,增长14.1%;水产品总产量由6.89万吨增加到8.5万吨,增长23.37%。
从与省内国内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比较来看,湘潭现代农业建设表现出5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挥。
1996年湘潭市率先成为吨粮先进市,2014年全市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分别为190.8%和471公斤/亩,均居全省第一,优质稻占水稻生产面积的63%。湘潭县是全国100强产粮大县、连续11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湘乡市连续5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生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是全省最大的商品猪调出基地、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种猪基地、皮革加工出口基地和兽药生产基地,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572.8万头,人均出栏数位居全省第1,湘潭县和湘乡市生猪外调分别位居全国第1和第6,生猪出口2.8亿美元,冰鲜肉出口创汇占全省80%以上,生猪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湘莲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年商品莲流通量达6万吨,占全国莲市份额的80%以上,2014年全市湘莲产业销售收入逾47亿元。“菜篮子”工程建设居全省前列,设施化比例、质量安全等7项指标均在全省领先。
201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二位,仅次于娄底市;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排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7:1,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三位。
为湖南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重镇,京珠、上瑞等高速公路以及京广、沪昆高速铁路交汇于此,实现公路“村村通”,90%的地区达到“户户通”,所有县城10分钟、所有乡镇半小时可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韶山灌区灌溉面积达100万亩,全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157万亩,旱涝保收率88.62%,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位于全省前列。湘潭是湖南省唯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建有九华农机产业园,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二位,仅次于长沙。
市内有12所高等院校、2家农业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机构,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湘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与中科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科院、华中农大等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院市共建”产学研合作关系,综合科教实力排名湖南第二。全市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73个,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其中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技站”,在国内和国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率先在全国进行双季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大面积推广,双季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以上,为南方稻区发展双季超级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近5年来,全市农业领域共制订种养技术规程60个,获批专利成果676个,成果转化应用率为75%。
保护和开发了一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产品。湘莲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建成海内外闻名的湘莲之乡,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沙子岭猪有4000多年的养殖历史,品质优异,产业开发潜力大,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标准来看,湘潭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
近年,湘潭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传统温饱型的农业结构仍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水稻、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比重大,沙子岭猪、湘莲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比重小,实现附加增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欠发达。2014年,湘潭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35%、4.94%、43.23%、4.58%和3.90%;在种植业内部,水稻生产、蔬菜生产所占比重分别为42.69%和44.77%;在畜牧业内部,养猪业占89.57%。
目前,全市小规模农户兼业分散经营比重仍然较大,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机械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信息化支撑水平等方面需要提升的空间还较大。2014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59.98%、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为44.07%、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为42.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6%、“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仅3.5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农户计算机拥有率为42台/百户。
当前,湘潭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要素成本刚性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的贡献率不高。2014年,湘潭财政支农总投资为20.04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远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30%-50%);农业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43万元,仅达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6万元的4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92元,虽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4万元还存在较大差距。
现阶段,湘潭农业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呈现出5大趋势特征,必须乘势而上,加快推进。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通过农业生产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民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以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农业附加增值和农民增收,已为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和实践。湘潭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2014年,全市共有休闲农庄4000多家,其中国家5星级4家、省5星级8家、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的400多家。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需关系出现由“买难”到“卖难”的逆转,农业发展目标已经由如何实现农业增产转向如何实现农业增收上来。当前,许多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高产上,考虑更多的是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还有特色、成本合算,以便产品在市场上能够卖上好价钱。
近年,湘潭农村劳动力用工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力投入在农业生产中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科技和资本要素投入逐步加速,效果显现。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耕和机收全覆盖;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示范,在整个油菜生产过程中,耕种、施肥、收割等农作全部由机械分2次完成,人工仅需除草1次,农户每亩可轻轻松松获得近千元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农业发展目标功能呈现多元化。近年,湘潭一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大户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涌现出一批农业产出效益高于传统农业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典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湘潭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和时机逐步成熟,一些主要劳动力已经转移的“兼业化”小农户逐步流转土地退出农业经营,一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2014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1120家,家庭农场210家,农村耕地累计流转70.13万亩,占耕地总量的40.3%。
湘潭作为毛主席的故乡,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向往的地方。政策和众多项目、资金向主席故乡倾斜支持,可以助推湘潭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韶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年接待游客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巨大的游客人群,可以为湘潭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空间。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就业机。
安博电竞入口